top of page

中大人 X 湯兆昇博士

今期我們很榮幸訪問到中大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博士。湯博士本科、碩士及博士學位都在中大獲得,近年更活躍於電視及社交媒體,但你又有多了解他的大學生涯,以及他對中大和世界的看法呢?




博士煉成之路


湯兆昇博士自中學時期已對物理很有興趣,因成績不錯,又認為物理是「高尚」的學科,渴望追求更多。家人曾提議他讀醫科,畢竟醫生是專業人士,有高社會地位和可觀的收入,不過湯博士沒有被動搖,很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後忠於自己,選擇了物理,家人後來也沒有強烈反對。


看似一帆風順的求學路上,湯博士也走過人生的低潮。


湯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時,轉換了與碩士期間不同的導師,鑽研另一個專題。摸索新的領域亦意味着一切也要重頭開始,伴隨着未知的還有對所做的事沒有把握。


「當你要創造一樣新的東西時,即是那樣公式(formulism)是新的,你遇到的困難是前所未有。那時就知道原來(做物理的研究)真的很難,原來真的可以好難。如果做實驗,你可以做好多次,改變實驗裝置 (set-up) ,可以不斷嘗試。但我是做理論的,一旦想不到方法,或者是卡在某一個位置,就不知如何是好。最大問題是每天都對着同樣東西,卻對如何得到結果就毫無頭緒。所以要分散注意,要將視線分開得廣一點、闊一些…….用其他方法做。」


當研究路上一片迷濛,感情狀況亦出現問題時,湯博士的情緒也變得不穩定,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夠聰明、覺得自己懂得少少物理其實也不怎麼樣。


日復日,幾個月對着那堆無法解決的理論研究,湯博士不知時間該怎樣花。即使跟朋友到酒吧喝酒消愁,翌日,問題仍然沒有處理,見到導師又沒有甚麼可以匯報。有時他做了一些事情,最後發覺原來沒有用……這樣的循環好比在黑暗中不停打轉,怎努力也看不到曙光。


能越過這段低谷,幸得湯博士的導師的諒解,讓他在一個學期裏少做研究,多做教學助理(TA)的工作。比起研究,湯博士更擅長教書,教得好的時候就多了成功感、存在感。有了喘息的空間,他才可從其他地方慢慢尋回自己的價值。「人有時候真的需要去歇一歇,break 一break,把注意放在自己身上。有時不是每個人都做到物理學家,或者有時做到物理學家的人未必真的那麼聰明,不是每個人都做到愛因斯坦。至於(自己)能做到甚麼、不能做到甚麼,在那段休息的時間就思考多了。」迷惘過後重新認識自己的湯博士如是說。


放棄或堅持,到底是為了甚麼?


「如果有些東西你放棄了你不能回頭,最好想清楚,你想清楚,不如放半年假,不要現在直接走,直接走你不知能否回頭。」導師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把在退學邊緣的湯博士拉回來。如果當初放棄博士學位,湯博士不知現在會做甚麼,不能留在中大教書,更不會在電視節目出現。


現在有研究生面對他以前的疑難,問他應否讀下去。湯博士認為視乎個人能否不斷改進自己去適應轉變。不同的抉擇都會令我們有所得著,只是得到的東西不同。

湯博士亦遇過不少物理系的學生發現在大學讀的知識跟自己喜歡的完全不同。因想像和現實的落差,這些同學慢慢失卻對本科的熱情。以物理科為例,湯博士解釋說:「原來中學學習那些科普知識其實跟你在大學要計許多數、很多物理理論、推導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你喜歡的物理和你現在讀的物理是兩回事。如果是這樣,你要思考下你是否真的喜歡物理,可能你根本不喜歡現在那些數學化的學問,你只喜歡用科普的層面去解釋這個世界。」他建議這些同學在其他領域探索,可能會有另一些發展。


能力不足,追夢前要想清楚


至於一些能力不足的同學想追求宏大的夢想,湯博士以愛情例子類比:「在電視機見到的日本女星或韓星好漂亮,你很傾慕她/他,是否代表讓你跟她/他拍拖就能成功?你們的價值是否相同、是否相處到?」他又拋了幾條問題,好讓我們思考更多:「我們究竟在喜歡甚麼?你的能力是否足夠應付 (科目的要求)?你個人是否適合呢?」譬如有學生在正常情況下,在物理基礎課 PHYS 1111取得C-,湯博士認為如果該學生想當一位物理學家,他實際上做不到,湯博士會反問他會否旨在滿足自己擁有偉大的理想。決定去或留,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不單只喜歡,湯博士補充,熱情和天賦對於做好一件事也很重要,不然就不能堅持下去。


面對恐懼,走出舒適圈



湯博士以前終日埋首研究、生活圈子多為物理人,在大學時期嘗試走出舒適圈,和其他人溝通時就碰到問題。「我講的用詞 (language) 別人可能不明白,一個普通人的眉頭眼額你都意會 (get) 不到……然後你會很害怕表達自己一些東西,好害怕表達自己情緒,好害怕讓人看到你裏面的東西……」


慣以理科思維表達自己,湯博士形容以前說自己時好像在說物理理論、建構一件很複雜的東西去分析自己,但表達不到自己的情緒。湯博士後來直視了自己的恐懼,用了許多年去慢慢改變,主動找機會擴闊自己圈子,與不同人溝通,才成為今天在鏡頭前自如、與不同藝人合作的物理專家。他語重心長道:「你二十幾歲的時候不出去,然後你接受不到 (害怕與人溝通),你不會成長,你不會知道原來我害怕,這樣都害怕……但『驚驚下』之後又不會那麼害怕……」


他又鼓勵大學生去結交識廣,多與不同學系、不同活動上與的人交流。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方法都不一樣,但又沒有一種最優秀的方法。湯博士認為年輕的時候,我們較容易接納別人的方式詮釋世界,一旦到了四、五十歲,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可能已根深柢固,就會排擠其他人的想法。


中大有情


對湯博士而言,中大人的浪漫和對母校的關心是最迷人的地方。相比其他大專院校,他覺得我們會談論理想、道德、哲學這些「高層次」的東西,其他學校可能較著重實際的追求譬如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年輕的時候不用有輛寶馬跑車讓你周圍看,但你可以感受你去過的地方,或者你去流浪,你去歐洲,感受到那裏的風土人情......」。年輕時的浪漫情懷、對世界的好奇和純粹,年老時追不回。


湯博士形容中大物理系舊生會人情味濃厚,即使畢業了十多年的舊生,也會回來跟師弟閒聊、去迎新營,甚至參與師長計劃 (mentorship programme)。他亦很感恩在物理系裏有足夠的空間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如科普、教育,不用只困在教書和行政的工作。


誰在傷害教育?


湯博士提到成果導向(outcome-based)的方法來評估教學過程原則上是沒有問題, 亦認同教育要看成果(outcome)。但如果只是短視的要求得到某些效果,急功近利,那長遠會對教學造成傷害。他提到中小學教育,學校要求學生背誦一些東西,考試時把東西背出來就可以,但實際上學生未必明白背後的意思。即使學生小時候計算快,但可能只照着公式而已;當你問學生公式有甚麼意思,他不懂回應。如果缺乏其他方面的配合如閱讀的習慣、理解能力,去到高中、大學,他是學不到一些高階的知識。他評論說:「當你將教育定位(position)為這麼短視的量度(measurement)......其實很多東西你只學到皮毛,長遠來說,對教育的深度是一種傷害。」 量化學習成果不但埋沒教育的本質,還可能為學生帶來不斷競爭的壓力,造成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的同學最需要甚麼?


湯博士坦言很多老師其實不太關注受情緒困擾的學生,多數建議一些行政辦法如休學、延遲退修 (late drop),或者見中大的輔導員、外面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他對此理解,畢竟老師未接受過這方面的專業訓練,不懂得如何與一個受情緒困擾的學生溝通、明白他們的處境。


但如果有些同事對學生有關懷的動力,他建議不妨行多一步,關心多一點,或者慢慢鼓勵同學去嘗試不同的東西、了解他的狀況、家裏情況各方面,這些都是對學生的支持。他稱讚物理系的辦公室(General Office) 裏的同事很有心,有時會做了超越支援的工作,幫忙去照顧同學,幫助到同學不少。


至於現時不少人有情緒病,很快便去看精神科醫生,服用抗抑鬱藥,湯博士這樣說:「其實很多時候,這些藥物會幫助你壓制某些徵狀 (symptoms),但長遠你能否復原,或者你能否跟這個世界互相溝通,其實好視乎自己能力、再次開放自己,和其他人能否給予支持。」筆者亦曾與心理學系教授談論過使用藥物的問題,那位教授也提過服用藥物不能解決壓力的來源。如果只一味依賴藥物,其實並未對症下藥,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筆者建議藥物使用要視乎情況,但因藥物的副作用,使用前宜尋求多方面的專業意見。)





bottom of page